永昌明城 人文典范
2023-01-15

永昌堡古桥流水。龙湾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王一平
我出生在永昌堡,世居新城御史巷。当我回到故土,再次站在城墙上,在晚霞的辉映下,似乎第一次发现永昌堡如此美丽,如此青春年少,如此楚楚动人。悠悠古堡,那爬满古藤的城墙,江南水乡格局的柳岸铺舍和古民居,纵橫交错的河网水系和形态各异的石桥,这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熟悉和亲切,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
八方朋友来到永嘉场,目光常被新兴滨海城区的生气和活力所吸引,其实,值得关注的是它的幽深和厚重,它的韵味在于访古探胜,永昌堡,就是举世瞩目的大古董。
这座民间自发兴建的私家抗倭城堡与宁村卫所、永兴堡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协同呼应,为永嘉场构筑起一道不可逾越的铜墙铁壁,创造了地方抗倭史上的奇迹。
堡内现存的状元府第、王氏宗祠、都堂第、世大夫祠、王绍志故居与大量的古民居建筑,是研究明清、民国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特别是都堂第闻名中外,原为明隆庆都察院佥都御史王诤故居,建于明隆庆年间,至今已450多年。该宅第是二进三院七开间木结构的大型宅第式建筑,占地1456平方米,是永昌堡内现存民居中建筑格局最完整、保存最好的一处,被专家评为“典型的明清东南沿海水乡人家格局”。
堡内现保存较好的宗祠有8座,基本上属明代建筑风格祠堂。英桥王氏宗祠、大派、楼下派、世大夫祠更为完整。尤其是王氏宗祠,由福建布政司左参议王澈公(1473—1551)所建,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占地面积8666平方米,建筑面积6670平方米,三进加厢,左右轩间计40余间,宗祠规模之恢宏,气势之宏大,为浙南地区罕见。
永昌堡文化鼎盛,有浓郁的人文气息,是永嘉场耕读文化的缩影。自明朝以来,人才辈出, 经数百年而不衰。明弘治至清道光300多年间,出武状元1人、传胪1人、进士13人、副榜4人、举人及贡生90多人,庠生854人,出现了一家两代三进士、四大夫一英雄的传奇,是当时东瓯最显赫的家族之一。
英桥王氏一族,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可查的先贤著作有70多部,5部文献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此外,《王氏族约》历代传承,是家训家风教育范本。族约是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英桥王氏八世祖王澈公制定的,共10章1.2万字,主要内容涉及族人要做到廉勤正直、敦行好礼、孝亲敬长、推崇义举、谨守国法等。从这些刚性的族约条规中,可以看到王澈公对后代子孙扬善惩恶,激励族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的警示教育作用。
永昌堡在三世祖时就设立义塾,办私塾、书院蔚然成风,一百年前开办崇实学校,教授族中的子弟诗书和礼仪。长者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永昌堡有许多鼓励学子勤奋上进的措施,宗族祠堂设养贤田,过去有养贤田100亩用于教育,培养了众多人才,对国家社会做贡献多有建树。耕读传家,文脉绵延。
地灵人杰的区域环境与厚实的人文内涵,形成了永昌堡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立身处世,崇尚礼仪,如孝父母、祀祖先、友兄弟、礼宾朋、序长幼,由此衍生的生活习性,历代相承。在社会活动中,如扶危济困、行善立义、拜师授徒等相关风俗,也多与儒教礼仪一脉相承。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某些节令及生活旧习俗也随之消失,崇文习武的传统美德和时代风尚不断地弘扬和形成。特别是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崇德报功、启佑后人的英桥王氏春祭大典和倡导内外兼修、天人合一的永昌堡王家拳均被列入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得到传承。
永嘉场文化是温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永昌堡是永嘉场文化主要标志,涵盖了名人文化、抗倭文化、古堡文化、宗族文化等重要内容,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永昌堡作为明代少有的私家城堡,是集抗倭、耕读、科举、宗族、民居、儒家诸文化于一体综合性文化典范。为什么一个私家城堡屡退倭匪,成为巍然屹立的东瓯长城?为什么堡内王氏一族奕世簪缨,却能始终保持为官清廉?为什么一部族约,百年传承,成为古代官方推崇的家规民约?答案很明确,就是王氏族人不仅用智慧和勇气保护了古堡,更是英桥王氏一族具有醇厚的家风和绵长文脉。2010年,应邀来龙湾访问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更是感慨龙湾是龙腾虎跃之地,在参观永昌堡后,他找到了答案:永昌堡承载了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精神,它为龙湾人文性格注入了开拓之魂、阴刚之美。
历经五个寒暑,由王身康担纲、王一平主编的《永昌堡志》行将付梓,该志分为古堡、宗族、迁徙、民生、人物、民俗、艺文和纪事,共八篇83.9万字,是我国少有的一部专门堡志,由永昌堡英桥王氏后裔义务编写完成,方志出版社出版,这是新时代永嘉场文化事业壮举,是一项重大文化工程,我们正翘首以待。